随笔散文大全
在日常学习、工作和生活中,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散文吧?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、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。那么问题来了,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?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随笔散文大全,欢迎阅读与收藏。
随笔散文大全1唐代诗人李商隐虽然没有李杜的名气大,但因为他的诗中有着的淡淡的孤独与忧郁,所以他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唐代诗人。而他的那首《夜雨寄北》是他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。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,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,整首诗情真意切,自然流畅,跌宕有致。虽然没有他的《无题》诗晦涩难懂、名气大、流传广,但却是通过描写夜雨、展示“意境”的经典作品,与其执着热烈的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”的诗句遥相呼应,感动着之后一千多年的人们:
君问归期未有期,
巴山夜雨涨秋池。
何当共剪西窗烛,
却话巴山夜雨时。
由此可以看到,也许就在不经意之间,只要有心灵上的共鸣,夜雨就能轻轻地触碰到你心里最柔软的那一部份。不过,不同的方式会有不同的解读。记得以前在校读书期间,有一次晚上熄灯后,躺在床上,听着窗外的风雨声,幽幽地说了一句:“在被窝里,听着窗外的雨声,真是一种幸福。”同寝室的一位同学立即站在一个让我必须仰视的道德高度反驳说:“你忘记了在风雨中的行人了。”显然,他没明白我的意思。如若按照他的思维方式,我想任何一个美好的事物都会有它打折扣的理由。何况,夜雨对有些行人来说也许并不都意味着负面。玄奘西游、鉴真东渡、郑和南下西行以及徐霞客的跋山涉水,他们肯定都经过夜雨的洗礼,然而,也许正是经过夜雨的磨练,才能让他们的意志更加坚定,执着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,使他们在青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窗外,雨声依旧。静静地伫立在窗前,听着夜雨声声,也许,它们已经穿越了一千年。
随笔散文大全2冬姑娘的到来,只是一夜之间,她穿着洁白的冬衣,轻轻抚摸着大地,大地随即穿上了姑娘赠予它的冬衣,大地随后召唤树精灵们,让他们也穿上了新衣服,就这样,冬姑娘飞上天空,手一挥,雪花弥漫,冬姑娘满意的飞走了。
早晨,人们推门一看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;青松的针叶上,凝着厚厚的白霜,像是一束束洁白的秋菊;那落叶乔木的枝条上裹着雪,宛如一株株白玉琢的树;垂柳银丝飘洒,灌木丛都变成了洁白的珊瑚丛,千姿百态,令人扑朔迷离,恍惚置身于童话世界中。
梅花为这白色世界增添了色彩墙角数枝梅,凌寒独自开。她是那样的美丽,成为了整个冬天的花中之王,不畏严寒,不娇不媚,天气越寒冷,她就越挺拔,仿佛红色彩蝶翩翩起舞。
而冬天最出彩的,冬之主角,也就是雪了。
雪花零零落落,又小,又厚,又柔,又轻,就像那高贵的白天鹅轻轻舞动翅膀,一片片小小的羽毛,飘飘悠悠落下来;接着小雪花变大了,变厚了,变得密密疏疏,就像谁用力摇动天上的玉树琼花,那洁白无瑕的花瓣纷纷飞下来;后来,雪越下越大,小雪花们,在空中你拉我扯,你抱住我,我拥紧你,一团团,一簇簇,仿佛无数扯碎了的棉花球从天空翻滚而下,这时,整个世界都变得迷迷茫茫,美不胜收。
雪以他素洁的灵魂,动人的姿色,神奇的变幻,不知搏得多少文人骚客的钟爱,留下了数以万计的千古绝唱。真是有梅无雪不精神,有雪无诗俗了人。日暮诗成天又雪,与梅并雪花零零落落,又小,又厚,又柔,又轻,就像那高贵的白天鹅轻轻舞动翅膀,一片片小小的羽毛,飘飘悠悠落下来;接着小雪花变大了,变厚了,变得密密疏疏,就像谁用力摇动天上的玉树琼花,那洁白无瑕的花瓣纷纷飞下来;后来,雪越下越大,小雪花们,在空中你拉我扯,你抱住我,我拥紧你,一团团,一簇簇,仿佛无数扯碎了的棉花球从天空翻滚而下,这时,整个世界都变得迷迷茫茫,美不胜收。
作十分春。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
冬之韵,给人以洁白的世界,充实的生活,瑞雪兆丰年,让我们在雪之冬,冬之韵中迎接新的一年吧!
随笔散文大全3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,课堂学习有认知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。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,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,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,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和感悟,从而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。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,到底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?我认为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:
(一)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。
1、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情感最丰富。在语文课中,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“人文性”,其基点就在于“情感”。一个没有情感的教师,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,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?展现给学生一个“充满情感的我”,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“燃烧的岁月”!
2、尊重“需要”,注重“激趣”。
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,或直观演示、或猜谜语、或进行质疑……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,创造“我要学”“我想学”的积极教学气氛。“激趣”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,教学过程也就“变苦为乐”。
3、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师生的宽松、愉悦的学习氛围也就是师生间的和谐。教学当中的“情”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“催化剂”,有了它,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。
(二)给学生一个“交流的课堂”。
以前的语文课堂,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,谈不上和谁去“交流”。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“交流”的课堂,实现“文本对话”、“师生交流”和“生生交流”。
(三)给学生一个“开放的课堂”。
1、让孩子去“展示自己”。
“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,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、探究和感悟”。
给孩子多大的舞台,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。课堂是什么啊?课堂是情感燃烧的动感地带,是他们求知、创造、展示自我、体验成功的平台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。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,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。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:我在教学“请、清、情、晴”这组形近字时,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,我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,让孩子们自己思考,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:学生说:“太阳出来天就晴,应在青的左边放日,地上洒水就清洁是清,心里有事老想着是情”
2、注重实践,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。
叶圣陶先生曾说过:教材无非是例子。那么,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,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,只有在实践中,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、提高。基于这个思想,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,推荐给学生阅读。在教学《登罐雀楼》后,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《村居》、《望庐山瀑布》、《春晓》等多首古诗,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的古诗,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。另外,将《安徒生童话》、《唐诗三百首》、《 ……此处隐藏11464个字……最深的怀念……
随笔散文大全13小镇人爱水,水是命根子,是眼睛。因此,没人作贱水。
夏日黄昏,在小镇走,水边椅子上,总有人躺着,摇着蒲扇。头上,有葡萄架扯起一片阴凉;有柳叶儿扯起一片平平仄仄。
如果有孩子弄脏水,一定有人呵斥:“不想喝水了,是不是?”
被呵斥的孩子会乖乖地离开水,躲在一边去耍。
树一绿,水就清。水里映着一片绿影,如一团梦幻一般。一尾尾的鱼儿在绿色里游动着,眨动着眼睛,瘦小如线,可是又淡淡的如水墨画一样,把影子映在青苔上;一会儿一摆尾,又藏进青苔里去了。
有人冲凉,总是一手拿了瓷盆,一手拿了毛巾,在水渠里舀了水,冲洗好后,将水浇到树根下。怪了,这样做,没谁要求,也没谁统一,一个人做,一镇人学,竟然普及开来。至于淘米洗菜洗衣,一律在水边,一律有石头铺子上。淘米的,白生生的米,清亮亮的水,连手指上的水都白亮亮的碎钻似的。洗菜更不用说了,用个竹篮装着菜,到了水边,一棵棵地清洗好,码在竹篮里,然后缓缓站起来,拿起竹篮,转身回屋。厨房很近,可仍用竹篮装着。仅仅是为了好看吗?
至于洗衣的,更是搓得水哗啦哗啦响。有了水,女人脸红了,眉眼也润泽了,就连腰也柔了,也细了,一搓一扭的,麻花一样。
水面,一年四季都是白的,青的,没有枯草,没有树叶,更别说别的垃圾,就如一匹白绫,在日光和月光下平铺着,一直铺向镇外,合为一股,滋润出一块肥田沃土来。
这儿,是小镇人的耕地。
有水后,小镇繁华起来。
小镇位于两省交界,有公路在此穿行,因此设下一个车站。
过去没水,没人来。现在水一来,人也就接二连三地来了,有小镇人所说的操着柔柔水音的下河人,也有语言生硬的上河人,更有坐车来这儿的远山远水的人。大家都揣着钱,找到这块风水宝地,盖房,开铺子,做生意。一条新街,随之出现在小镇。一天到晚,这儿的音乐声,笑语声,哗哗啦啦的,如一片茂草,四处蔓延。
小镇人也从中看到了商机。
他们的耕地也不种庄稼了,不来钱嘛?种啥?全种上了蔬菜。一垄一垄,精耕细作,春夏韭菜茄子西红柿自然生长;到了秋冬,就有大棚蔬菜。天旱了,镇内引出的白亮亮的水,顺着垄沟一绕一弯,一畦菜就来了势头,就可着劲儿地长。其中,更多的是翠绿的荷叶,一片挨着一片,没有尽头。栽荷好啊,莲蓬一结,采下送到市上,马上一抢而空,纯天然的东西嘛。至于莲藕,一节节手胳膊粗,白生生的,送到饭馆,都是提前订好的。不然,没那个饭馆的份。莲池里的水,不能空着,养上鱼,搅动一池子活水,也搅活了一片希望。
守着小镇,守着一条水,一镇人闲闲地生活着。
随笔散文大全14老闫头是我的外祖父。
老闫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清一色的黑衣蓝裤子。
老闫头每天天不亮就下楼去,点上他那终年燃烧着的火炉。
外祖父年轻的时候特别精神,听外祖母说,他总是把头梳的亮亮的,提着黑皮包,自信骄傲的走在村头的路口,外人还以为他是什么干部级别的人物,其实就是勤勤肯肯的高级木匠,老实巴交,有求必应,别人拜托他打什么家具,都二话不说的答应下来,所以,找他打家具的人越来越多,他说:人家都这么信任我,我就不能跌份,穿什么干什么都得有模有样才行。
我还不知道,这么一个诚恳老实又爱面子的人,怎么在头上多了几缕白发时,就邋遢了呢,整天守在火炉旁,天天在清晨时去捡柴火,弄得浑身脏兮兮的,久而久之,家里人都开始烦他,嫌他脏,而他也就越来越沉默寡言,不过,在我的记忆里,我们特别的幸福。
那时候,我经常坐在姥爷的腿上,我们在火炉旁玩猜谜语,把火炉烧剩下的碳黑在地下画小人,他好像什么都会,会折纸鹤,会画漫画,还教我,也做得一手好饭,有时候我想吃红薯或者红豆沙了,姥爷都会在火炉上给我烤,我们就边吃边笑,姥爷笑嘻嘻的问我:“将来愿不愿意给我烤红薯吃啊?”“当然愿意啊”,我露着洁白的乳牙,爽快的答应着,而他,也露出了黄黄的牙,参差不齐,却笑得漂亮。
大些了,我就和姥爷一起去捡柴火,像个小黑人一样,有一次,我和姥爷走散了,家里人都着急地去找,一直埋怨他这么大个人连孩子都弄丢,而他也最着急,年老的他走的比谁都快,在一个小角落看到我正在哭,赶忙把我抱起来,爱怜得的端详着我的小脸蛋,“姥爷不对,回家给你烤红薯。别哭了。”而我看到了他,也止住了哭,笑着说”好“。家人们都说,这爷俩,感情怎么这么好。
有一次,是大冬天,大雪把火炉的火压灭了,显得没有一点生机,姥爷闻声之后赶紧下楼,鞋都没有穿好,就去了火炉旁,我看到,他伸出了苍老黝黑的双手,颤巍巍的伸向火炉上面,慢慢的扫下了上面的积雪,一下、又一下,直到漏出了铁皮的外表,方停止了手,而此刻,他的手已通红,之后清理了火炉底部的积雪,颤巍巍的走远了。我喊他,也不理我,我刚想追上去,就被妈妈拉了回来:“就让他去,你给我回来,别天天和他蹭在一起!”
我在被妈妈硬拉回去时一直在张望着。大雪上留下了一双孤零零的脚印,也不知是害怕失去他,还是被拽疼了,我哇的哭起来,热泪滴到冰凉的手背上,瞬间感到滚烫的温度在手上打转,就像燃烧着的火炉,热烈,倔强。
可是谁想到,他走了好长时间都没有回来,我们赶忙去找,大雪纷飞,似乎没有停的意思,我冻红了脸,却一遍遍的被泪水冲刷,当我看到他抱着一推枯燥的柴火,孤零零的躺在了雪地上,任由大雪吹拂着,凌乱不堪时,我泪水彻底的决堤,大声喊着,你为什么要这样,为了火炉,值得吗?
姥爷的火炉终究是没有再燃烧起来,他在那次之后,就一病不起,在病床上喊着陌生的名字,看到我时,总是流露出不舍的深情,有一次,我给他喂橘子,他塞了一个小布包给我,操着含糊的字音说:“等我死了,就把它打开。“我赶忙堵上他的嘴,示意他不要再说下去。
我亲爱的姥爷终究没有熬过这个寒冬,老天残忍的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夜晚夺取了他的生命,我那时一直都相信,这是假的,他在和往常一样在逗我玩呢,可在我看到他面带微笑的脸庞,却已僵硬的身躯时,我早已哽咽的说不出话,从幼童到高中,那么多的幸福画面,你怎么忍心离去,还有,你的火炉,那是你的命,又是你的劫,你也这么轻松的放开了吗?
后来我才知道,他不是我的亲姥爷,我妈妈也不是他的亲女儿,他的骨肉不让他打家具,一气之下,把他的家具都用火炉烧了,烧的一点都不剩,他们断绝了血缘关系,而我,却代替了他的儿女,我给了他应得到的快乐与幸福,他也给了我应该给他儿女的关爱,我们不是亲人,却胜似亲人,而那个火炉,仅仅是承载了他对亲人的思念吧。
我终于知道,他嘴里喊着的陌生名字是谁了,我打开那个布包,上面是苍劲有力的笔记和几百块钱:“明明,我们虽然没有血缘,但我真的把你当亲外孙对待,原谅我一直没有告诉你这个秘密,这是我以前打家具剩下的钱,你拿着吧,拿个火炉是我的念想,我走了,也就不需要它了。“
我怎么可能把它卖钱呢,火炉也是我的念想啊,你愿意把你的爱给了我,我宁愿永远留着这个火炉,即使它锈迹斑斑,即使它伤痕累累,我也愿意把它带到身边。因为,火炉,承载着我对你的思念。
文档为doc格式